您当前所在位置:职场资讯 >[职通车]南京广发招才引智“英雄帖”的背后
发布时间:2018-04-12
来源:中国青年报
前不久,中组部相继下发新一批国家“千人计划”“万人计划”入选名单通知,南京4人入选创业“千人”,占全国总数1/10,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二;17人入选企业类“万人”,仅次于北京、上海,连续两年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。
“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。”南京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,长期以来,产业高端人才一直是南京人才拼图中的“短板”。
作为长三角唯一的特大城市,南京既有铁路、航空等交通优势,又有高等学府众多的教育优势,这些都是推动城市转型升级、发展高新产业的良好根基。
南京大院大所和两院院士数量居全国第三,国家级研发平台多达120多个。南京共有53所高校,入选“双一流”建设的高校和学科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。
但同先进城市相比,这些“纸面上”的人才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科技产业发展优势。前不久公布的《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及趋势研究报告》显示,南京只有2.5家独角兽企业。一般认为,独角兽企业是指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,独角兽公司越多,这个城市越具有创新力。
有数据显示,南京高新企业数在1850家左右,深圳仅去年上半年新增量就接近这一数字;南京研发经费来自企业的45%,深圳超过90%。
再比如,尽管每年南京市高校毕业生规模近26万人,毕业人数在全国名列前茅,但同其他“一枝独秀”的区域中心城市相比,南京的“学城”资源优势被长三角其他城市所“分享”和“稀释”。
对此,南京一位市领导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忧虑:“兄弟城市在快马加鞭,南京如不在高点定位谋创新,难免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受挤压、被边缘化,沦为一座‘平庸的城市’!”
竞争压力不言而喻。2018年元旦后上班第一天,南京召开“创新名城建设大会”,分会场一直开到乡镇街道,一竿子插到底,一个严峻话题摆在面前:“5年、10年乃至20年之后,南京拿什么和其他城市竞争?”
有南京市委主要领导坦言:南京已经到了不创新不行、创新慢了不行、创新抓得不实更不行的地步。
在此背景下,南京市委“一号文件”——《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》出台,推出“创新十策”“十大工程”,提出实施“创新人才集聚工程”,发出大手笔招才引智“英雄帖”,引起广泛关注。
南京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,这次政策导向是“五湖四海聚人才、不拘一格用贤才”,目的就是“广聚高端人才,广纳青年人才,广留各类人才”。
“一号文件”发布后,南京市五个宣讲团马不停蹄奔赴全市高校、园区、企业,送政策上门、把文件“吃透”,实施细则绘制成60张流程图,3万册资料分发一空。
春节后第一天,南京又召开“对标找差大会”,把目光瞄准了深圳,进一步确立“创新对标争一流”坐标系,明确创新核心指标和原创技术的新目标。
相比北京、上海拿户口“留住人才”,深圳、杭州这些市场经济活跃度强的区域用“机会留人”,南京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,在新一轮人才竞争中,南京更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层面的持续创新,来释放招才引智的诚意,释放用人主体的活力,释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。
3月1日起,南京人才落户新政实施,河西政务中心每天都有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排队领表、申请落户。
截至3月30日18时,共受理落户申请15213人。值得关注的是,一季度首次在南京办理就业登记并参保的10.5万各类人员中,大学生人数近7万人,其中外地大学生占八成以上。
南京吸引大学生落户,并实现就业和参保,意在不仅把人才引进来,而且要真正留下来、用起来。
南京引才新政力求务实、高质量。今年年初,南京对全球顶尖人才团队或项目,资助上不封顶,连出“大招”,如针对人才创业积极性不够高,“一号文件”对年收入50万元以上高层次人才实施奖补;针对小微科企扶持力度不够,政策允许三年内所作贡献全部奖励返还企业,并在加计扣除基础上再给予中小科企研发投入10%奖励,这些举措均为国内首创。
人才是最具活力的创新要素。南京市动作频频:实施“宁聚计划”,南京每年吸引20万大学生创新创业;推动“百名顶尖专家领创行动”和海外人才“345”引进计划……
南京的创新举动吸引来世界目光。3月27日,英国剑桥大学创办800年来在海外唯一以大学冠名的科创中心,签约落户南京江北新区。
“我们非常深刻地感受到南京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的决心,期待这次合作能带来伟大的成果。”剑桥大学校长杜思齐说。
职场资讯推荐